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土地改革新方案基調不變 堅持土地征收與市場化

  土地制度改革有瞭新進展。

  6月24日,在浙江召開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座談會"上傳出消息,由國土部牽頭制定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城鎮化工作已經初步形成七個方面27條政策建議,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整治、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土地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

  "國土部早在年初就成立瞭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小組,專門調研相關方案。"6月27日,國土部信息中心一位研究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國土部副部長王世元就是負責此次土改稿的牽頭人。

  新任國土資源部部長薑大明在座談會上指出,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收、土地有償使用等三大核心制度應當繼續堅持,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業內人士據此認為,土地改革中的市場化方向不會改變。

  堅持原有制度框架

  在上述會上薑大明強調,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以支撐和保障新型城鎮化發展為目標,完善土地公有制,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體系。

  在上述27條改革政策建議中,城鎮化土地問題成為重中之重。王世元稱,改革建議著眼於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與土地制度改革目標相融合,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在堅持基本制度框架下的完善和成熟;二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規范和提升;三是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中的探索和創新。

  6月28日,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告訴本報記者,土地改革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吃飯與建設的關系;二是土地改革涉及眾多的農民利益,沒有農村的現代化,被城鎮化也是不現實的。

  從土地的性質上來說,我國的土地有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集體土地現階段還不能參與交易。朱中一表示,這些問題國傢采取的是試點方式逐步尋求解決方法,有的地方在搞土地的增減掛鉤試點,有的地方試點的是地票制,有的地方允許宅基地流轉,總之情況比較復雜,問題還比較多。

  國土部對土地改革非常重視。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雲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土部在去年就抽調精幹力量,圍繞促進和保障城鎮化健康發展,謀劃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鄒曉雲表示,要建立新型城鎮化,要在城鎮化過程中協調好土地利益的關系,尤其需要提高集體土地征地補償標準。"這些政策建議提到的都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點方面,但具體怎麼實施還需出臺細化措施。"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表示。

 賣地財政困局難解

  "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這也導致土地改革舉步維艱。"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院長周建春指出,不少地方都以土地出讓收入來償債,土地收入成瞭地方債的救命稻草。

  周建春認為,土地出讓收入對地方財政的貢獻功不可沒。據他介紹,最近幾年,土地出讓收入占到瞭全國財政收入的1/4-1/3,甚至很多地方土地出讓收入能占到地方財政的一半以上。

  賣地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尤其是今年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大增,不得不多賣地,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依然掀起瞭一輪賣地高潮,各地"地王"頻出。

  審計署審計長劉傢義6月27日代表國務院作關於201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時承認,部分地方債務增長較快,有的地方過度依賴土地收入,借新債還舊債。

  劉傢義透露,在審計的省會城市中有一半負債率超過100%,最高達到189%。與此同時,土地出讓收入增幅在下降,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越來越不能滿足償債需求。

  償債壓力成為地方揮之不去的陰影。鄒曉雲認為,雖然土地財政成瞭地方債的救命稻草,但也加大瞭地方債危機爆發的風險。

  本報記者註意到,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與日俱增,巨大的地方債務僅利息就越來越難以承受。

  最近十餘年來,土地財政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從數年前的千億元級滾到瞭如今的3萬億元級左右。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一大半的債務要靠土地財政來償還,這顯然給中國經濟帶來瞭一系列不利影響,比如當前居高不下的房價。

  但在土地有償使用上,同地不同價,導致農民的收益減少矛盾增多。陳國強認為,近年來中央屢次出手調控樓市,抑制房價上漲,而地方卻出臺"救市"政策加以幹涉,導致整個樓市調控效果並不理想。

新聞來源http://cs.house.sina.com.cn/news/2013-06-30/09243292787.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4portera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